研究生教育
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研究生教育
2023夏至日裴李岗遗址日出日落观测及郑州周边几个遗址考察记录
发布时间:2023-06-26     访问次数:

2023618日至621日期间,永利集团88304官网集团考古文博系教授武家璧、博士后王圣豪、博士研究生陈强博、硕士研究生王馨悦、王之妤、李嘉薇,赴河南省郑州市周边的大河村遗址、西山遗址、小双桥遗址、李家沟遗址进行考察,并在裴李岗遗址进行了夏至日出、日落观测。此外,本次考察及观测人员还包括天津市陆海测绘有限公司宋洋洋技术员,课题组成员夏晓燕老师、杨杨硕士、何慧芳硕士、石旭硕士、隋超硕士,以及南方科技大学学生杜欣远。此次观测系郑州地区天文考古与文明起源研究项目的任务。

6月18日

618日下午14时许,硕士研究生王馨悦、王之妤,课题组成员何慧芳硕士,跟随武家璧教授前往大河村遗址进行考察。

大河村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东北郊柳林镇大河村西南1千米的漫坡岗上,是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为主,兼有二里头文化和商代遗存的古聚落遗址。大河村遗址东西长700多米,南北宽约600米,面积40多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7~12.5米。揭露面积约5000平方米,清理各个时代房基、灰坑、墓葬等遗迹,出土大量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具。房基建筑方式各异,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一号房基的墙壁高达1米,属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晚期建筑。出土陶器主要有红陶黑彩、白衣彩陶等。彩陶片上绘有各种天文图像如太阳纹、月亮纹、星座纹、日晕纹等。遗址文化遗存延续时间达3300多年之久。


图片1.jpg

1 武家璧老师和戴建增老师就沙岗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在郑州市大河村考古遗址博物馆副馆长戴建增、社教部主任钱燕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首先参观了大河村遗址博物馆的遗迹厅,并发现在F1F4等房屋基址的正东方向延长线上曾存在一个沙岗,可能是当时古人类作观象授时及信仰之用的岗地。随后,我们到陈列厅进行参观,并对太阳纹、日晕纹、月亮纹等彩陶纹饰的内涵和命名进行了重点探讨。

由于天气原因,我们未能前往工地进行参观和考察,而是在室内查看了目前的发掘成果。目前正在发掘的区域年代属大河村四期。武老师发现,大河村四期时普遍存在埋藏陶罐的现象,而陶罐与房屋的所在层位不同,可能存在不同的信仰崇拜因素。

6月19日

619日下午15时许,全体人员汇合后一同前往郑州市北郊的西山遗址进行考察。因在地形图上可以看到西山遗址西北(夏至日落方位)即是邙山余脉,然而实地考察后发现西山遗址周围树木丛生,西北和东北两个方向均有视线遮挡,不是理想的观测地点。

西山遗址存在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墙遗迹,其年代大致为仰韶四期。西山遗址发现的城墙不同于同时期仰韶文化的其他遗址以壕堑环绕居住区的环壕聚落形态,这对于探讨我国早期城市的起源、研究我国早期文明起源和形成及中原地区在其中所起的历史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西山遗址现存一段北城墙遗迹,地表可见。站立在遗址西侧城外部分,可以发现遗址整体西高东低,且有一段明显为人造的南北走向的岗地。

通过地表踏查,我们发现了大量代表大河村四期的红衣彩陶陶片与部分代表仰韶三期的泥质灰陶陶片,总体来看,西山遗址属仰韶时期遗址。红衣彩陶外红内黑,表面饰线纹等刻划纹,另有红衣上施白彩的情况,发现的陶片可辨者有彩陶罐的底和肩部;泥质灰陶磨光或饰绳纹,这都指向仰韶文化,其中可辨的灰陶壶口沿陶片的磨光灰陶代表了仰韶文化三期的特征,鼎口沿陶片的折沿同样也是仰韶文化的典型特征。

 

图片2.jpg

 

2 项目组成员观察采集到陶片的性状

结束了西山遗址的考察,我们来到了位于郑州市惠济区的小双桥遗址,在遗址周围开展考察活动,尤其对其中的夯土高台遗迹进行了观察。由于清乾隆十年《郑州志》中记载的“州北三十里双桥村有汉丞相周勃墓”,小双桥遗址的大型夯土高台曾被误认为是西汉绛侯周勃的坟茔,这种误解至现代仍然存在,如1961年《郑州市文物志》就记载:“周勃墓在郑州西北十公里的小双桥村南约250米处”,误解直到高台顶部发现大量商代二里岗时期的建筑遗迹才被打破,并被确定为商代中期偏早的文化遗存。高台底部呈方形,表面存在诸多台阶,然而由于多年风力搬运作用的影响,导致其表面呈圆弧状。这座夯土高台遗迹可能是社稷坛一类的祭祀遗迹,可以和其周边的祭祀坑等祭祀遗迹一起解释。若其性质得到最终确认,可能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社稷坛遗迹。

高台一侧的台阶平面上发现东汉至六朝时期的工作面,并发现大量与食物加工有关的磨、臼和碓等遗物,武老师推测这可能与汉代舂刑的刑罚有关。舂刑在文献中也有体现,如《汉书·惠帝纪》记载:“上造以上及內外公孙耳孙有罪当刑及当为城旦舂者,皆耐为鬼薪白粲”,应劭注:“舂者,妇人不豫外徭,但舂作米”。

6月20日

620日上午9时许,我们来到了位于郑州市新密市岳村镇李家沟村西的李家沟遗址进行考察。

李家沟遗址发掘探方分布在南北两个发掘区,南北两区的主剖面均包括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地层堆积。发现大量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陶器及动物骨骼。完整地揭露出距今10500~8600年连续的史前文化堆积的剖面。堆积下部出土细石核与细石叶等典型的细石器遗存,中部是普遍施压印纹的粗夹砂陶及石磨盘等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上部则发现典型的裴李岗文化陶片。

李家沟遗址及周围都为黄土堆积,无法提供石器原料来源,因此李家沟遗址一定靠近河流,石料来源应为河卵石。武老师推测遗址附近现存的已由水泥铺就的河道或为古河道。

在考察遗址周围环境后,准备工作如下。首先确定观测基点。经RTK测量基点的经纬度,地点一的位置为:东经1133125秒,北纬343353秒;地点二的位置为:东经1133125秒,北纬343354秒。然后通过坐标反算得出坐标方位角,通过当地经纬度算出所在位置的子午线收敛角,从而确定了基线。另外,分别测量了保护遗址的玻璃房四角的经纬度,并选取了玻璃房西侧岗地上的三处地点分别测量其经纬度,以确定遗址平面。并用无人机航拍了遗址及周围环境。

 

图片3.jpg

3 无人机拍摄遗址环境

 

图片4.jpg

4 确定观测基点及基线


图片5.jpg

 

5 李家沟遗址及周边环境航拍图

之后,我们来到裴李岗遗址,进行了夏至日(2023621日)观测的准备工作。根据遗址当地环境条件,本次观测点选在遗址博物馆楼顶,选取了顶楼西侧最靠近的栏杆和其西北方向的高压电线塔作为观测日落基线上的两点以确定基线,在陆海测绘宋老师的帮助下测得基线角度为296度3分9秒。并用无人机对观测点及其周围的博物馆主体部分进行了航拍。18:3119:22期间,我们间歇进行了日落观测,最终由于云层遮挡本日的观测宣告结束。

图片6.jpg

 

6 裴李岗遗址观测点及周边航拍图

6月21日

621日夏至当天,当地日出时间5115:00全体人员到达博物馆顶层观测点,架设好仪器;并选取顶楼东北侧几个栏杆作为观测基点,将四位同学两两分成一组,每组分别选择一根栏杆,在太阳、栏杆与自己呈一条直线时拍照,并拍照记录下四位同学当前的位置状态,以作确定基线用,另可作为确定冬至日日落轨迹的基线。但由于天气原因,在日出时刻未能完整观测到太阳的运动轨迹。

 

图片7.jpg

7 RTK打点确定经纬度

午后,我们回到观测点对观测点周围一些地点进行了经纬度的测量,以确定观测点的周边环境及平面。由于阴雨天气影响,天际线难以呈现在全站仪上,因而测量只得推迟。在此期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永强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正在发掘的裴李岗遗址及其出土遗物,并对裴李岗遗址的文化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图片8.jpg

 

8 李永强老师为项目组成员讲解裴李岗遗址出土遗物

参观结束后,我们回到观测点重新架设仪器,观测日落及东南方向天际线。

19:11起开始以上文所述基线为基准观测日落,并拍照,以期还原日落时太阳运动轨迹,并补足视线遮挡部分。由于存在树木对视线的遮挡,19:29 起改为将二层西南角左数第二栏杆和原高压电线塔作为观测基线,并拍照。

图片9.jpg

 

9 夏至日1921太阳高度及方位

本次观测在对裴李岗遗址日出日落进行观测的同时,考察了郑州市周边大河村遗址、西山遗址、小双桥遗址、李家沟遗址的观测条件,也再次给了项目组成员熟悉观测仪器操作的机会,并设置好了观测基点与基线,为下一次秋分观测做好了充足准备。

最后,特别感谢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熊春宝教授、天津陆海测绘公司大力支持,无偿借给我们测绘仪器设备,还派出技术人员宋洋洋老师到现场指导和培训。

图片10.jpg

10 项目组成员合影